知识普及

Library

“药用真菌”能治疗孤独症?没有实证就是误导家长!

知识普及

发布时间:2021-06-01

近日,一篇名为《对儿童多动症、孤独症、脑瘫的治疗新思路》的文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文章的作者陈康林声称把多种药用真菌配合起来,对儿童的多动症、孤独症和脑瘫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对此,康语研究部的行业研究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图片1

药用真菌在传统医学中用于治疗人类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东汉初期的《神农本草经》及以后历代书内都有记载,常用的药用真菌有冬虫夏草、银耳、灵芝、麦角、金耳、茯苓、落叶松蕈、空柄假牛肝菌、竹黄和糖谷老等百余种。

我们无法否认药用真菌在某些疾病治疗上的作用,但是药用真菌真的有这么神奇吗?药用真菌治疗孤独症到底是什么原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

从中国医药查询平台上,我们查阅了几种文章中提到据说有“神奇”疗效的药用真菌。

安神、止血、消炎抗癌、健脾祛湿、舒筋活络、抗惊厥...........,这些药的功效看上去不能说是一模一样,但只能说和孤独症的治疗毫不相关。

作者陈康林为了进一步说明药用真菌治疗孤独症的效果,还解释到一些真菌有调节机体正常糖代谢,促进神经传导,以及具有神经因子合成激活和神经细胞保护活性的作用。

调节、促进、激活神经......听着挺像那么回事儿,但是作者陈康林仅仅是提到有相关的文献让大家自行查阅,具体的文献题目、文献链接一概不给,随后我们在知网、百度学术、X-MOL等学术论文平台上进行检索,没有查到任何一篇药用真菌和孤独症治疗有关的文献。

搜索作者的名字——陈康林,仅在知网上找到了两篇文章,一篇题为野生灵芝种植,另一篇题为药用真菌治疗肝癌的探讨(患者样本一名,数据真实性未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没有过任何科学系统地学习医学知识的经历,在国家卫生委医生执业注册信息平台上查询作者的结果也是“没有查询到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

事实上,自1943年医学界首次描述孤独症之后,70多年来,全世界投入数十亿美元仍没有研究出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也没有任何药物显示对孤独症核心症状有效。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孤独症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机制非常复杂。

药用真菌治疗孤独症既没有阐明孤独症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也没有进行任何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靠着某些药材中的消炎安神、舒筋活络、抗惊厥等药效来打擦边球,没有任何实证支持的情况下大肆宣传,就是在误导家长。

2

近年来,市场上各种干预方法层出不穷,鱼龙混杂。如何才能选对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法,少走弯路呢?

1)筛选信息来源

既没有医学专业知识,也看不明白枯燥的学术文章,可以根据信息来源判断,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可行度更高。

相关权威机构: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各省市残联,美国国家孤独症中心、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

除此之外,官方媒体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国内大型正规干预机构的官网和公众号也可以持续关注。

2)切勿病急乱投医

一些孤独症家长群出现了所谓的“名医”和“神药”,就是利用家长的焦虑的心态。

很多家长会想去试一试?先别急,在国家卫生委医生执业注册信息平台上可以查询到某个医生是否具备相关的执业资质。千万不要偏听轻信,花钱事小,耽误孩子治疗就后悔莫及了。

图片2

3)选择循证实践方法

孤独症干预方法有很多,可以说五花八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300余种方法,但符合科学、专业原理、真正有效的方法其实不多。目前,最权威的孤独症的循证干预实践报告是2020年由美国孤独症循证实践(NCAEP)评审小组发布的,其中28种干预方法符合有效标准:

干预方法

01 基于前因的干预

02 辅助和替代性沟通

03 行为动量干预

04 认知行为/教学策略

05 对替代行为、不相容行为/其他行为的区别强化

06 直接教学

07 回合式教学

08 练习与运动

09 消退

10 功能行为分析

11 功能性沟通训练

12 示范  

13 音乐介入干预

14 自然情境干预

15 家长执行式干预

16 基于同伴的教学和干预

17 辅助

18 强化

19 反应中断/重新定向

20 自我管理

21 感觉统合

22 社会故事

23 社交技能训练

24 任务分析

25 技术辅助教学与干预

26 延迟

27 视频示范

28 视觉支持

除了上面的28种循证干预之外,还有一些干预方法没有严谨的科学成果作为支撑,尚在论证之中。大家对其他的方法感兴趣的话可以在阅读原文处查看报告原文,望广大家长和从业人员一定谨慎选择。

各种干预方法使用的效果因人而异,干预之前应先对儿童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最合适的、明确有效的干预方法。

在康复的过程中,仍需持续定期地进行评估,并且根据结果适当改变干预方法,实现干预效果的最大化。

孤独症干预是终生的,所以家长们既不要陷入几个月就“治好”的陷阱,也没必要因为错过0-6岁的干预期而过分焦虑甚至放弃。选对科学的干预方法,立即开始行动,孩子成长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