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普及

Library

分析孩子的问题行为——他想通过行为告诉我们什么

知识普及

发布时间:2021-05-24

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经常发脾气摔东西...孩子的一系列问题行为让家长们头痛不已。

行为是一种沟通方式。我们通常会把想和作为两个部分来对待:想是别人看不到的部分,而做是别人看得到的部分。有意识地,我们会通过行动来掩盖我们真实的想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复杂的游戏。然而,无意识中,我们仍然能从每个人的行为里读到他们的想法。

那是不是孩子的所有问题都需要进行干预呢?我们又该如何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呢?从应用行为分析(ABA)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行为归类到四种功能中去。

问题行为的选择

1.是否对孩子以及孩子身边的人产生危险

2.是否会影响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

3.发生的频率有多高

4.是否能被社会环境接受IMG_1683

问题行为的功能

功能1:实物强化行为

孩子想要表达:我想要(XX)。

实物强化行为通常发生在孩子所提的要求被拒绝时。当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哭闹而满足孩子所提的要求时,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被强化,也就是说在将来会更多地发生。

例如:路过小卖铺,孩子说“妈妈,我要吃冰淇淋”;妈妈说“今天不吃冰淇淋”;孩子开始哭闹,并且越来越大声,甚至躺倒地板上,直到妈妈无法忍受;妈妈对孩子说“你不哭,妈妈就给你买”;孩子停止哭闹,妈妈给买冰淇淋。 

当然,这里的“实物”,并不仅限于我们看得到的东西,也可以是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功能2:注意力强化行为

孩子想要表达:请关注我!

这里要强调一点,注意力可以是正面的例如表扬孩子,陪孩子玩;注意力也可以是负面的例如批评孩子。当孩子需要家长的注意力的时候,他并不在意他所获得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注意力,只需要是注意力就好了。)

注意力强化行为通常发生在家长忙于其它的事情,一段时间没有给孩子注意力。孩子开始做一些家长通常会制止他们的事,家长马上阻止孩子,孩子得到家长的注意力;以后在孩子想获得家长注意力的时候,就会更多地做类似的事情。

例如,妈妈在厨房做午饭,孩子在客厅玩玩具。过了一会儿,孩子开始玩电灯开关,一开一关,一开一关;妈妈告诉孩子孩子不要玩,孩子不听继续玩;妈妈不得不走过去阻止孩子,责骂,然后叫孩子做其它的事情(孩子成功获得妈妈的注意力)。

功能3:逃避强化行为

孩子想要表达:我不想要做这个!

逃避行为通常发生在家长给指令并且坚持执行该指令时。当行为不断升级,家长疲于应付孩子的哭闹而忘了之前给孩子的指令,孩子的行为帮助他们成功出逃了该项他不想做的任务;在下次孩子不想服从某项指令时,行为就会再次发生。 有的时候,孩子最终还是做了家长要求的事。但因为问题行为而延迟了执行任务的时间,对行为也是一种强化。

例如妈妈让孩子做功课,孩子开始闹,想要逃,把纸揉成一团,把笔扔掉;妈妈一再坚持,孩子开始哭闹;妈妈受够了,让孩子去自己的房间冷静一下。孩子离开。(最终孩子不需要再做作业,或者晚一点再做。)

功能4:自我刺激行为

这一类行为与前三类不同:前三类行为的强化物都来自于第三者,而自我刺激类的行为,强化物产生于自身体内。

确认是否自我刺激行为:当该行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无论是否有旁人在一边都会发生时,通常可以确认为是自我刺激的行为。

由于自我刺激行为的强化物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所以,当自我刺激行为发生时,行为就自然得到强化,之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就会慢慢提高。

有些小年龄孩子身上观察到的与感觉系统相关的自我刺激行为,随着年龄可能会自然慢慢减弱甚至消失:那是因为随着孩子的发育,行为所达成的感觉刺激不再是孩子所需求的,该行为就达不到自我刺激的作用了,慢慢就自然减少了。

由于不同功能的行为强化的原因不同,所以我们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应对,才能做到不继续强化该行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首先要学会认识和理解行为的功能,然后才能正确干预。